吴伯凡讲透道德经50讲 – 百度网盘 – 下载
课程亮点:
用户,你好。
我是吴伯凡,欢迎来到《吴伯凡讲透道德经》。
相信这个时候,你和我都在问一个相似的问题:在众多的经典当中,我为什么要读《道德经》,而且要听你的解读呢?
这是你的问题,其实也是我的问题:我为什么要解读《道德经》?
应该说,所有的经典都是值得读的,同时所有的经典也都是不值得读的。为什么呢?
这就要说到一个字,叫“契”,契机的契。我们要不要读一本经典,也是需要契机的。这个契机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所处的境况。任何一部经典,哪怕它是极有价值的,它的价值也需要跟我的某种特性契合、符合,它才成为我的经典。
那么,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跟《道德经》是有契机的呢?
现在我很想说一句话:我这门课是给有问题的你。
不是说你这个人有问题,你的思想有问题,是你内心里头确实有那种如鲠在喉的问题,跟你的生命体验、跟你的经历关系极其密切的问题。当你有那样的问题的时候,《道德经》才是你的《道德经》。
法国学者安德烈·焦尔当在他的《学习的本质》这本书里头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——学习是来自于认知上强烈的挫败感和危机感。就像是你去买一件东西,打开钱包以后发现,你的钱包里头的钱不够,这就是一种危机感,一种挫败感。你既有的认知已经完全没办法来理解、解释眼前发生的事,更不知道如何去应对的时候,这才是学习的开始。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认知的支付危机,或者说是一种认知上的破产感和无措感,也可以把它称为一种认知地震。
这里我给你分享一下历史上两个著名的人物,他们是如何接受老子,接受《道德经》的。他们两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遭遇到了那种强烈的认知地震。
第一个人叫孔子。
据说2500年前,孔子前往洛邑(当时东周的首都)去见老子。老子是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的馆长。孔子是来自于山东的,我们可以说是一个职业学校的老师。他见了老子以后,回到鲁国“三日不语”。
可以想见,老子对孔子在思想上造成了巨大的震撼。因为孔子见老子的时候都年过半百了,他一辈子都是秉承着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的信念,周游列国,去说服别人接受他的理念。可是他在现实当中遭遇了绵绵无尽的碰壁和追逼,“累累如丧家之犬”。
他遇到的情况不仅是冷遇,而且有些时候是人们对他强烈的排斥,使得他在心理上几乎陷入了一种习惯性失败的状态。他就是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去问道于老子:我到底为什么会是这样?
老子告诉他:你很可能把这个世界看反了,你所思所想、所行所为可能都恰好颠倒了。老子特别地提醒他:你应该像水一样,水虽万折而必东,不管怎么曲折,最后它一定会东流入海,而在这个过程当中,它又是特别柔软的。
我相信他一定讲到了《道德经》里头的那些话:天下最柔的就是水,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……
当老子把孔子已经非常了解的世界的另一面展现出来的时候,孔子就陷入到巨大的震惊当中,所以他三日不语。
我们中国历史上说是有两个半圣人:孔子、王阳明、曾国藩。这里我们不说王阳明,说那半个圣人——曾国藩。
曾国藩是这么一个人,他非常自信。他那个时候的心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“己所欲,施于人”。比如说,跟他同朝做官的人,他动不动就要去参人一本;对于下属,动不动就把人拉过来教育一顿。突然,他父亲去世,他又必须回家,三年守制丁忧,这时他没有人可以教育了,每天把他的几个弟弟叫过来,对他们进行各种教导、教训。后来他的几个弟弟就很怕他,找各种理由不在家,然后他把几个弟媳叫过来,进行各种教育教训。
他突然意识到这种状况是很不妥的。这个时候别人介绍说,你应该去一个地方见一个人。然后,他就去了长沙的碧云观,见到了一个道长。
这个道长告诉他:你现在应该读一本书《道德经》,尤其是你要仔细感悟,那里头说的“水德”是什么。什么叫水德?简单地说,就是柔顺。水是随形而化,水没有形状,容器是什么形状,它就是什么形状。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人总是力图去谋求某种优势,而水总是往低处去,水的这个特性恰恰是你缺乏的。
这时候的曾国藩突然感受到了一种认知地震,他终于意识到,真相和正道可能在他看到的、熟悉的世界的背面。这是一次巨大的认知转变,从此以后曾国藩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。
假如没有这样一场转变,曾国藩可能就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人。可以说,他是经历了一种认知上的重生,从而在立功、立德、立言上达到了三不朽。
最后,我们要回答刚开始的那个问题:我为什么要读《道德经》?
我们读《道德经》,不是因为《道德经》被高度赞誉。很多人在读《道德经》,很多人在讲《道德经》……所有这些都不是理由。《道德经》是一本极其安静的经典,它强调的是那种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它是要我们去一个人独自去面对“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”,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个终端,去感受世界的真相,去获得来自于宇宙的真实的力量源泉。
我们读它的理由,就是我们的认知出现了危机感、挫败感,甚至是破产感,出现了那种大大小小的认知地震,让你开始怀疑你一贯做事的方式到底对不对。尤其是在环境很好的时候,你很容易把你的成功归结为你的努力。而当这个环境一旦不是那么好的时候,你突然发现你曾经的所为,导致成功的那些想法、做法、办法都不管用的时候,你可能会经受到孔子式的、曾国藩式的那种认知危机感。只有你有这种危机感,你才可能有一种认知上的受体。你没有这个受体,它千遍万遍在你耳边吟诵,你都是听不进去的。
所以我说,这门课是献给“有问题的”你。带着真问题,带着你的人生、你的事业,当然还带着很多读《道德经》时候的困惑和不解,我们一起来解读《道德经》才可能是有成效的。
得到 APP 的用户当中应该有一些同学是我的老朋友了,因为在得到 APP 刚刚上线的时候,我就开设了一个专栏叫《伯凡·日知录》,后来又开了《认知方法论》《每周商业评论》等课程。另外一些同学可能比较熟悉我曾经做过的财经脱口秀节目叫《冬吴相对论》《冬吴同学会》。
很长一段时间,我的本职工作是做商业评论,研究中国商业的现象、案例,偶尔还会做一些商业的咨询。与此同时,我自己一直对哲学、宗教思想有长时间的关注,因为我自己的专业是哲学,研究的方向是东西哲学比较。
在我长时间的关注了商业现象,关注了企业管理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,我突然发现对某些商业现象、组织现象、管理现象用《道德经》的某个概念、某句话进行概括,恰当到让你感觉到激动的程度。后来我在跟做企业的朋友们交流的时候,我也发现用《道德经》的思想语言与他们进行沟通,反而更容易让他们了解正在做的事。
十几年前,我很偶然读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,叫《如果让亚里士多德来管理一家公司,他会怎么做?》。读完这本书,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,我是不是可以写一本书《如果让老子来管理一家企业,他会怎么做?》。虽然这本书没有写出来,但这个问题带着我又重新去读《道德经》。
这些年来,我养成了一个习惯,读《道德经》的时候,如果有一些感受,就把它记下来,久而久之,这些感悟积累了很多。我做了初步的整理。我发现听起来离你很远的《道德经》,也许就是离你的生活,离你的工作最近的。
经过半年多的准备,我终于把自己对《道德经》的理解整理成一门50讲的课程。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用你听得懂的方式讲清楚《道德经》到底在讲什么,它跟你的生活,跟你的工作到底有什么真切的关联。
好,现在我就正式邀请你一起加入这门课程,开启《道德经》的思想和认知之旅。
相关文章
联系站长
近期文章
高效能人士的学习方法
吴伯凡老师《认知方法论》是一个基础学科,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理解。
刘润老师的《五分钟商学院》从商业基础开始做事。
宁向东老师的《管理学课》是一个管理学进阶版。
薛兆丰老师《经济学课》生动易懂。
香帅老师《北大金融学》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枝,更为具体。
梁宁老师《增长思维30讲》实时感强。
李育辉老师《组织行为学》搭建了企业架构。
刘松博老师《公司治理30讲》从管理到治理提升了一个高度。
万维钢老师让我们知道更多的前沿知识和最近国际上动向。
以上老师的课程都让我得到很多知识。
混沌大学商学院
Warning: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DESC - assumed 'DESC' (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) in /www/wwwroot/cydco.cn/wp-content/themes/Chayedan2/widget/loo-postimg.php on line 57